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
“满汉全席”被许多人以为是荟萃了我国各路菜系的精髓,代表了中国烹饪的最高程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宴席,“满汉全席”以国仪考究、菜肴精巧,技艺精深而驰誉中外。传说它最初在清代宫廷产生,当时是作为权利意味呈现的,要表现出皇家气度,然后在追求皇家饮食文化的体验和夸富心理的差遣下盛行于民间。
皇帝肚里能盛饭
“宰相肚里可撑船”,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俗话。可是,皇上肚里能盛饭,大家一定都知其详。清代皇帝每天只吃两餐,叫“早膳”和“晚膳”。“早膳”普通在卯正以后即早晨六七点钟。“晚膳”时间在午、未两个时辰约十二时至十四时(下午二时)。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乾隆帝喜食的燕窝
清代皇帝每餐要吃几食物?依据清代野史,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帝自奉俭约,深惜物力,……御膳房日用五十金,皇上屡加核减,至岁末年用仅二万余金,近侍因资金匮乏而叫苦不及,而皇上却不予理会。而另一本野史《春水室野乘》则说,乾隆帝一次召见臣下汪由敦,问:“卿昧爽(黎明之时)趋朝,在家亦曾用点心否?”汪对曰:“臣家计贫,每晨餐不过鸡子(即鸡蛋)四枚而已。”皇上惊诧日:“鸡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则四十金矣,联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贫乎?”汪不敢质言,则诡词以对口:“外间所售鸡子皆残破,不中上供者,臣能以贱值得之,每枚不过数文而已。”要是这两则故事都是真的,乾隆皇帝一天只能吃到5个鸡蛋,不饿死就不错了。
实践状况当然不是这样。依据《起寓居》(我国古代宫廷记载帝王的言行录)记载,御膳房每天要为乾隆皇帝准备如下菜色: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0斤、包瓜、冬瓜各1斤、葱6斤、玉泉酒4两、玉泉水12罐、茶叶75包。还有燕窝、鱼翅、鸭丝、鸽蛋、鲤鱼、米、面、油、盐、山珍、海味、山果、干菜,许多原料都是全国各地的进贡品,数量颇为可观。
乾隆皇帝当政时毕竟是个成年人,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只要六岁,他吃到的又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份一个月里,御膳房和太后送给小皇帝吃的菜肴,光肉就有三千九百六十斤,鸡鸭三百八十八只。加上几位太后太后,清宫皇室一家六口,合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算下来,一个五岁的孩子,一个月要吃肉、鸡鸭合计两千来斤。按宫中每日两餐计算,皇帝每餐要吃三十多斤肉。这恐怕连《水浒》小说中一顿饭能吃个肘子的花和尚鲁智深也要自愧不如了。在东暖阁“用膳”的溥仪,在饥不择食地吃着粗茶淡饭时,假如偶一抬头,见墙上挂着光绪写的“节用爱民”四个字,不知他会有何感受。
御膳到底吃什么
从史料里看,清代皇帝们的御膳原料品主要是猪羊肉、蔬菜,也有鸡鸭肉等。照例是不准吃牛肉的,这是由于爱新觉罗的老祖宗皇太极(清太宗)早有上谕,说:“牛驴以供负载,
羊豕家畜以资食用。”譬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初一日,乾隆的晚膳就包括鹿肠鹿肚热锅一品、燕山药酒炖鸭子热锅一品、肥鸡鸡冠肉热锅一品、山药葱椒鸡羹热锅一品、托汤鸡一品、羊肚片一品、燕窝脍鸭子一品、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烧肥抱肉攒盘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年糕一品、小菜五品、咸肉一碟、粳米干膳一品。从菜品看,固然丰富,却也看不到所谓“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之类的“八珍”。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电影《满汉全席》中的熊掌“一掌乾坤”
乾隆朝之后,清朝的国势每况愈下,清宫的御膳却反而越来越奢华起来。坊间传言俭朴到极点的道光皇帝其实一点也不冤枉本人的胃,鸦片战争之后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初六日晚膳,道光皇帝就享用了:燕窝八仙锅子一品、三鲜苏烩锅子一品;大碗二品:燕窝如意卷肥鸡、万年青寿字酒肉;中碗四品:海参万字鸭羹、鹿筋酒炖羊肉、鸭子火薰白菜、八宝清炖肘子;怀碗二品:三鲜丸子、口蘑鸡片;小卖四品:鸡丝鱼翅、炒木樨肉、清烩掌信、鲜蘑熘鸡;燕窝八仙汤、燕窝八仙面;点心二品:鸭子馅立桃、蒸食;寿意盒子一品、炸食二品、炉猪一品、炉鸭一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晓得比他的祖父乾隆皇帝高到哪里去了。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鸡汤白菜
到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同治、光绪两朝,清宫的御膳奢华到了极致。慈禧一顿晚膳,就有“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木耳、肘子、炖吊子、肉片炖白菜,后送大炒肉、鸡汤白菜、味羊肉汆黄瓜、豆秧汆银鱼、鲜虾丸子、肉片炖萝卜白菜、排骨、酱包(当是“爆”字)肉、饟(同“饷”)冬瓜、熏鸡丝、溜脊髓、里脊丁黄瓜酱、肉片焖云萹豆、冬笋丝炒肉、包三样、炒苜蓿肉、炸汁、小葱炒肉、口蘑罗汉面筋、烹掐菜、苏造五香肉、猪肉丝汤、脂油方脯白蜂糕、豆腐汤、老米膳、溪膳、旱稻粳米粥、甜浆粥、煏米粥、小米粥,上进两碗老米膳、一碗粳米粥”。菜式比之道光帝时期又有增加,不过间隔坊间传播的“满汉全席”的差距,仍旧是不能够道里计。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口蘑肥鸡
再说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的时分,固然御前太监(贴身侍奉的宦官)叮嘱一声“传膳”,御膳房里便很快准备好,由几十名太监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汹涌澎湃地直奔养心殿而来,在东暖阁摆好。实践上,这些菜肴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皇帝的排场之外,并无别的用途。溥仪对这些早已过了火侯的东西,常常是连动也不动。皇帝吃的是隆裕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由于太后和太妃们都各有本人的膳房,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也有二三十样菜,点心也更好吃些。等到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寓居天津时,他的每餐菜品只要五、六种,最多也不超越八个菜。即便到伪满洲国的新京(长春)第二次登基,做了日自己的儿皇帝以后,每餐菜品也不多,普通六、七种。每餐主食为大米、小米、高粱米三样;每餐副食根本是素的:豆腐、豆芽菜、烧白菜,煎鸡蛋或摊鸡蛋;炒菜时普通运用花生油。这样的“御膳”规范真实是难以令人联想起以奢华著称的“满汉全席”。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溥仪喜食的煎鸡蛋
“满汉全席”一说从何而来
那么,“满汉全席”终究是从何处而来?清代中期的李斗所写的《扬州画舫录》呈现了“满、汉席”的说法,为了“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这份菜单里确实有燕窝鸡丝汤、鲫鱼舌汇熊掌、猪肚假江瑶鸭舌羹等菜品,但实践上这一段记载,是讲乾隆帝南巡驻跸扬州天宁寺行宫时,中央官为皇帝随行官员准备的款待宴食。至于乾隆爷下江南时享用的御膳,仍旧是“燕窝肥鸡丝热锅一品、火熏东坡鸭子一品、鹿筋酒炖鸡冠肉一品、羊肉片一品、炒苏蛋一品、春笋炒肉一品、蒸烧肥鸡羊乌叉攒盘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白面丝糕糜子面糕一品,另有两淮盐政所进的菜四品、安膳桌二品;饽饽二品、安膳桌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牒小菜四品、随送粳米干膳一品。额食六桌:饽饽六品、奶子六品,共一桌;内管领炉食八盘,一桌;盘肉二桌,每桌八盘;羊肉四方,二桌”。无论如何,这些与《扬州画舫录》的记载相去甚远。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东坡鸭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满汉全席”这个名词第一次的呈现,竟然是在晚清时期的《海上花列传》里。这是一本松江(今属上海市)人韩邦庆用苏州方言写的上海滩风月场上的小说,最早发表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该书第十八回中,呈现了“中饭吃大菜,夜饭满汉全席”。“大菜”在当时的吴语里指的是西餐,这在当时已是时兴的餐点,那夜饭也要用丰富的“满汉全席”与之匹配,这里可能强调的只是丰富而已,并没有什么详细的食谱。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够明白,关于一个具有充沛享用各类食品的富贵之人来说,不可能一日三餐掉在油腻、丰富、华美的食物之中。外人极言皇家御膳的奢华,真实是跟“皇帝的金扁担”的故事一样,是信息不透明的想象。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海上花列传》
到了清王朝毁灭后,特别是到了1924年,清帝被逐出紫禁城,外务府膳房的厨役被解散出宫,他们为营生,一些自然流向了酒楼饭庄,重操旧业。在一局部人对皇家宫廷文化的向往和猎奇心,以及夸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从未在清宫呈现的“满汉全席”便横空出世了。譬如盛行于民国初年京津地域的大满汉全席菜点108品,通常要用两天四餐吃完。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变革开放以前,大陆既无运营,也简直没有文字述及“满汉全席”。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挂炉烤鸭
不过,在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地域商业和效劳业的开展,一些国外游客出于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敬慕,开端呈现意欲体验具有中国皇家饮食文化风范的满汉全席的请求,从而再度掀起再造“满汉全席”的高潮。
饕餮中国: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电影《满汉全席》想象的清宫“满汉全席”场景
1965年香港金龙酒家应日本旅游团的请求,率先尝试以传统方式举行了“满汉全席”,当时共有72道菜肴,尔后满汉全席再度盛行起来,并一直被作为“清朝宫廷饮食”宣传;在各大酒楼标榜“正宗”、张大名誉的竞争中,膳品越来越多,选料越来越精奇,席面越来越豪华……而消费者也只是将满汉全席作为一种宫廷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意味,只为追求一种体验或满足夸富的心理,至于正宗的满汉全席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例如1970年3月香港大同酒家为日本富士国际观光团承办的满汉全席,该席共有菜品71道,分两天四餐,席中除挂炉鸭、大红乳猪、红烤果子狸、京扒熊掌、哈尔巴几品满席项目的菜肴之外,其他简直是清一色的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