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屋食物”只有当笑话才能看到
想吃“康师傅”,买到手的竟是“康帅傅”;想喝“娃哈哈”,拿到的却是“娃恰恰”;还有“怀念”变成“恩念”“奥利奥”成了“粤利粤”……近年来,多款知名食品、饮料未逃过被“山寨”的命运。这些食品的称号和包装与名牌食品颇为类似,消费者如不认真识别,很容易将其混杂。
“康帅傅”“娃恰恰”“恩念”“粤利粤”……看着这一长串的山寨食品名单,着实让人忍俊不由。可是面对笑点以至多过众多小品相声的“康帅傅”们,还真不能只当笑话看。
山寨食品为群众提供了笑料,而假如我们仅仅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停留于调侃与戏谑层面,则很容易消解山寨食品背后所蕴藏的社会问题与食品平安隐患。山寨食品的大行其道,是对名牌食品合理权益的损害,在挤占市场的同时,也在耗费着正轨品牌的佳誉度。此外,这类食品还常常多是三无产品,食品卫生与安康缺乏最根本保证,存在极大的食品平安隐患。
关于山寨食品,食品平安监管部门并非坐视不论,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据不完整统计,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工商和食品平安监管部门针对山寨食品的查处行动已达百余次。但从典型案例可知,被胜利追责的山寨食品,常常也是有一定范围的消费厂家,那些打一枪换一个中央的小作坊式商家,却简直都成了漏网之鱼。
维权本钱高、诉讼周期长,判赔数额低,诉讼举证难等种种要素使得正轨品牌消费企业维权之路漫漫。再加之这些山寨食品常常行销于乡村地域与偏僻山区,民众辨认假货才能有限与执法力气单薄的叠加,更让山寨食品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好在,今年两会上,《反不合理竞争法》修订草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成为自1993年实施以来的初次修订。修订后的《反不合理竞争法》细化了各类歹意仿冒行为,加大处分力度,让违法本钱大于违法收益,这无疑给打击山寨食品提供了一柄利剑。
但徒法缺乏以自行,从法律层面出台对山寨食品威慑条规的同时,食品平安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深化乡村和偏僻地域,做到宣传与打击同时抓,彻底肃清山寨食品生存的土壤。
而我们也应该多从看笑话转变为亲身参与到对山寨食品的战争之中,如发现可疑产品及时告发,多给乡村地域的亲友、老人提高山寨产品的特征与危害等。媒体也应担负起监视曝光的职责,不能只在每年的“3.15”才想起这个话题。置信,只需全社会构成合力,“谋财”又“害命”的山寨食品定能被彻底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