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发布夏季食品安全警示有毒动物野生蘑菇
进入立夏后,气温逐步升高,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衍加快,而此时人体的抗病才能又相对较低,极易形成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性疾病。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显现,芝罘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夏秋时节,6-9月份的病例人数占全年监测病例的57.5%。近日,区疾控中心发布夏季食品平安预警,增强食品平安事故预防工作,提示广阔市民养成良好饮食习气,加强食品平安防备认识,防止发作食源性疾病。
进入立夏后,气温逐步升高,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衍加快,而此时人体的抗病才能又相对较低,极易形成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性疾病。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显现,芝罘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夏秋时节,6-9月份的病例人数占全年监测病例的57.5%。近日,区疾控中心发布夏季食品平安预警,增强食品平安事故预防工作,提示广阔市民养成良好饮食习气,加强食品平安防备认识,防止发作食源性疾病。
“老百姓常讲‘病从口入’,这里的‘病’指的就是食源性疾病。”区疾控中心专家引见,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症,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呈现脱水现象。疾病具有发病忽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及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为此,区疾控中心发布预警,严防夏秋季食源性疾病爆发盛行。
有毒动物、野生菌类和生冷食品应当慎食。春夏季大多数动物处于繁衍时节,大量野生菌类生长旺盛,其中局部动植物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毒素,有毒动植物在该时期大量呈现,包括河豚、野菜、野生菌类、有毒贝类等。缺乏经历的市民很难区分分明,致使误食用而发作中毒。特别是河豚,固然滋味鲜美,但因其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若未妥善处置极易形成河豚毒素中毒,致死率高,2015年我市曾呈现过河豚毒素中毒病例。目前我市没有有资质证明加工处置河豚鱼的餐馆饭店。“预防河豚毒素中毒最主要的办法就是,不贪其美味,不食用河豚。”区疾控中心专家说。此外,野生蘑菇和菌类等蔬菜也要慎重食用,四季豆需煮熟煮透,否则易发作皂苷和血清凝集素中毒。高温时节也是农药运用的顶峰期,提示广阔市民尽量不要到无证摊贩处购置瓜果、蔬菜,在食用时做到清洗、去皮,蔬菜清洗洁净后尽量在清水中浸泡半个小时左右;勿生食海鲜,鲜死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污染率高且可能含有肝炎病毒、异尖线虫等寄生虫,生食易形成腹泻、肝炎、过敏等反响。
剩饭菜需冷藏,再次食用留意煮熟热透;不购置、食用高危食品。夏季气温较高,食品一定要低温贮藏,并同时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生熟食具要分开运用,熟食品应及时食用,隔夜、隔餐的熟食品食用前要充沛加热,倡导“现买、现做、现吃”。不到无证饭店和街头小摊点就餐,举行聚餐应选择有资质和接待才能的酒店、饭馆等场所。包装食品要即时食用,购置包装食品时留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听装、瓶装的饮料和塑料真空包装的各类小食品一旦翻开包装,最好即时食用终了,不购置近效期食品。
在购置食品或消费时须索要发票等购物凭证,以防呈现问题后作为申述、告发、维权的根据。市民一旦发作食物中毒,及时到医院就诊,芝罘区目前有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烟台市中医院、解放军第107医院、烟台芝罘医院、烟台海港医院等6家医院承当辖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目的为了“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食品平安隐患。当市民呈现呕吐、腹泻或伴有头痛头晕等神经病症疑似食源性疾病状况发作时,应当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贻误病情。特别是有共同饮食暴露史,2人及以上发病的时分,即便未就诊也倡议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配合区疾控中心调查人员工作,以便查找缘由,防止、减少此类状况的再次发作。
各餐饮单位、学校、集体食堂和自办宴席、配餐机构等集体供餐单位,应特别增强食品卫生管理,制定食品平安事故处置预案,落实食品留样制度,一旦发作食品平安事故,立刻予以处置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积极配合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置工作。